淮南煤矿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建设委员会所属直接投资和经营比较成功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之一。在当局的扶持下,曾取得过辉煌可喜的成绩,但它后来的命运可谓多灾多难,令人扼腕。

官方督办 迅速崛起

       1930年初春的一天,华商大通煤矿公司突然来了一位生客,自称南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委员张仁农(张静江胞弟),奉委员长张静江之命,前来洽谈在九龙岗开矿事宜。华商大通煤矿公司总经理夏履平当即达成协助开矿默契。

       为疏通各方面关系,张仁农召集“恳亲会”,籍与地方权要联络,重金礼聘解甲还乡的师旅级军官王龙亭、程华亭、邹龙廷等为顾问,利用其影响笼络和震慑地方邪恶势力。同时,在九龙岗购地800亩作为矿场及办公设施用地,从社会众多失业者中招得充足廉价劳动力。短短两个月时间,淮南煤矿局前期筹备工作就基本就绪

1930年的淮南矿务局机关办公室

       为有序开发建设,建设委员会制定了详细的开采计划,将全部工程分为三期进行。1930年3月24日,建设委员会公布《淮南煤矿局章程》。1930年3月27日,淮南煤矿局正式成立,首任局长张景芬,副局长唐景洲、程宗阳,局址设于九龙岗。

《建设委员会淮南煤矿及事业报告》

       同年4月14日,九龙岗东矿一、二号井破土动工;5月14日,西矿三、 四号井动工开挖,淮南煤矿局的工事正式“发轫”。九龙岗矿总储量约3190万吨,地质构造单一,瓦斯涌出量小,煤炭品种优良,井田负1000米以上可采煤层达14层,动工开挖不到 50 米,东西两矿就发现优质煤层,日产达 110 吨。

       其时,九龙岗东西两矿已初具现代化矿井规模,地面有木质钢轮井架、汽绞车提升、机车运输等,井下使用风镐采煤、安全灯照明、水泵抽排水等。

1930年9月,煤矿局开始修筑矿洛汽车路,1931年9月淮南煤矿局修筑矿洛窄轨铁路。到1932年1月,淮南煤矿局的煤已能通过铁路、水上运输到达南京,开启了长江流域的市场,此时煤的日产已达300吨,成为当时“华东地区唯一的大煤矿”

淮南铁路基石☆淮南铁路九龙岗车站

       同年,淮南煤矿局在九龙岗东矿二号井建立井口修理厂(即淮南煤矿机械厂前身),修理井上下各类机电设备,基本满足日常生产需要。

       作为官办煤矿,淮南煤矿局之所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当时华东地区唯一的大煤矿,除了官方政治背景之外,这与淮南煤矿局自身创立的一套科学高效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密不可分,在某种意义上已具备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特点,体现在:矿路一体化战略、融资多元化渠道、销售多样化手段、治矿制度化模式、企业人文化管理。

       1936年,淮南煤矿局煤炭产量达到最高年产502209吨,是同期华商大通煤矿公司的近2倍,占当年安徽煤炭年产量的 61.2%。

 

日寇掠夺 血腥统治

       1938年2月,侵华日军第三师团在侵占蚌埠和怀远后,其主力将侵略魔爪指向淮南矿区。6月4日,日军由上窑西进,先后占领田家庵、大通、九龙岗三镇,由此开始了对淮南煤矿长达7年多的法西斯统治

       经过三次勘查和筹备,1938年9月21日,在日军的武力胁迫之下,华商大通煤矿公司大通矿交与日本垄断财团三菱饭冢炭矿经营、淮南煤矿局九龙岗矿交与日本三井矿业公司经营。日本侵略军在大通矿和九龙岗矿开始掠夺性开采,把淮南煤矿作为侵华日军在华东地区的重要燃料补给地。

       1939年4月21日,日本兴亚院在华联络部将大通矿和九龙岗矿合并经营,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强行将大通矿和九龙岗矿原有资产低价作股合计仅为430万日元,另招4家日本企业总资本共1500万日元,成立所谓“日华合办淮南煤炭股份有限公司”,直接由侵华日军军部控制。总公司设在上海,在淮南设立“淮南矿业所”

       为了有效控制煤炭资源和煤矿生产,侵华日军决定将怀远县大通特别区改称伪“定淮特别区”,直属驻蚌埠日军警备司令部管辖。

日军出版的《淮南炭矿案内》及矿业所附近略图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加紧对中国沦陷区的掠夺。日本政府制定的《应如何使用帝国资源圈》,确定15年内在中国开采煤炭2亿吨。淮南矿业所所长川口忠制定的《增产五年计划》中明确要求,淮南煤矿的煤炭产量要从1939年的21.5万吨,到1946年增加到235.2万吨,七年之内增加11倍

       为实现这一野心勃勃的计划,日本人置正常的生产秩序和生产规律于不顾,乱挖乱掘,竭泽而渔。在开拓掘进上,无计划、无设计,石门走向杂乱无章,煤层掘进见“压头”就丢,盲目性极大。在采煤方法上,沿用落后的落垛式,上部未采下部煤就采空,资源浪费极为严重。在安全上,日本人视淮南矿工生命为草芥,井下支护低劣,通风设施极差,事故频繁发生。

       从1938年6月4日至1945年8月15日止,日本侵略军在淮南煤矿共计经营7载,掠夺煤炭405.4万吨,断毁丢弃的煤炭资源达1200.3万吨之多,回采率不及40%。日本侵略军强盗式的掠夺开采,严重破坏了淮南煤田的整体性,大大缩短了煤矿的服务年限,为以后的煤炭开采特别是解放以后的开采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更加惨无人道的是,为了加快对淮南煤矿的掠夺,加强对煤矿工人的控制,日军建立了一套严密的法西斯统治体制,其要害:一是大权全部掌握在日本人手中,课长以上头子和大小单位的正职都是日本人;二是实行多形式、多层次的统治管理,各矿都有矿警队、稽查队等多种统治机构;三是使用极其野蛮、残酷的统治手段,打死人、打伤人的事经常发生,矿里矿外经常传出受害者的惨叫声和日本侵略者的吼叫声。

       1941年至1944年,日本侵略军从河南、山东、江苏以及安徽抓骗来的劳工人数达70000人之多,数年间被打死、累死、饿死、病死以及事故伤亡的矿工更是不计其数。日本侵略军为了掩盖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强迫矿工在南山脚下挖了3条30米长、宽5米、深3米的大坑,用来埋葬死去的矿工,甚至连未断气的矿工也抛入坑内,丢一层尸骨洒一层石灰,就这样形成了白骨累累的“万人坑”。

“万人坑”内景

回归人民 且看今朝

       1949年1月18日,淮南宣告和平解放,煤矿、电厂、铁路等完好无损地回到了人民手中。

矿工欢庆淮南煤矿和平解放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淮南煤矿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从解放初期的恢复生产,到企业管理体制的初步建立;从淮河以南矿区的大开发,到火红年代的生产大建设,建成全国五大煤矿之一、华东地区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

       在体制转换的变革时期,淮南煤矿在历经拨乱反正、治理整顿、体制改革、走向市场以后,经受了上世纪末内外交困的特殊困难考验;进入新世纪,抓住十年高速发展机遇期,加快建设国家新型煤电能源基地,实现了从单一煤炭产业向煤炭、电力、房地产、物流、金融、技术服务多产业发展的历史性转型。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历史已往,当看今朝,未来的淮南煤矿又将创造什么样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