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国冶金发展而言,铁合金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初期,冶炼铁合金的任务,就落到吉林铁合金厂身上。始建于1953年的吉林铁合金厂,被誉为“中国铁合金工业的摇篮”,共和国的第一炉铁合金就出于此地。

工厂初建

    铁合金是由合金元素与铁组成的二元或多元合金,是钢铁工业的基础炉料之一。铁合金的产量、品种和质量直接影响到钢铁工业的生产和发展,是新中国诞生不久国家急需的重点产品。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钢铁工业发展的需要。国家于1950年决定建一座年产1万吨规模的铁合金厂。1951年6月16日,中苏双方签订议定书,由前苏联援建中国一座铁合金厂。

    1952年4月6日,经由前苏联总工程师布里科夫为组长的铁合金厂专家设计组选址勘察,确定在吉林市哈达湾建厂。同年9月22日,经国家批准,确定吉林铁合金厂的年产铁合金规模由原设计改为4.35万吨。1953年5月,中苏双方最后确定产品方案,国家重工业部钢铁工业管理局成立吉林铁合金厂筹备处。

吉林铁合金厂筹备处旧址

    1955年1月起,工厂开始了大规模建设工作。经过吉林化学冶金建设公司等10个公司7800多人的紧张施工,1956年6月16日23时,第一炉合格铁合金产品在其101号炉喷流而出,从此宣告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铁合金厂——吉林铁合金厂诞生。

    1957年是吉林铁合金厂全面投产建设的第一年,不仅满足了国家钢铁工业对铁合金产品的急需,还吸收消化了引进技术培养了工业化建设和生产人才,标志着中国铁合金大工业生产的形成和钢铁工业的长期发展有了自己的铁合金生产基地,结束了中国没有铁合金工业的历史。

电炉出铁

    1958年中国计划产钢1070万吨,而铁合金是炼钢必不可少的添加剂,因此相应要扩大一倍的铁合金产量。扩建工程于1958年7月开始,到1962年底,新增产能9万吨,职工人数达千人,成为当时亚洲第一大铁合金生产车间。随后,工厂相继建设代号为“七五五”工程的特殊铁合金车间和试制车间。经过这一时期的扩建和改造,到1965年底,工厂的年生产能力扩大到18万吨,成为我国第一个大型铁合金生产与试验的重要基地。

 吉林铁合金厂发行各种面值的内部结算劵

开拓进取

    在“文化大革命”的10年间,吉林铁合金厂仍保持了稳定的生产局面。1978-1983年,经过恢复整顿,工厂健全和完善了管理制度和生产秩序。吉林铁合金厂在“六五”、“七五”和“八五”期间,实现了快速发展,企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一批批先进适用新技术、新工艺广泛采用,一批批新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主导产品达到全优,出口到国际市场赢得赞誉;生产能力达到42万吨,位居同行业之首;1989年,在同行业率先获得国家一级企业、国家质量管理奖等国家级荣誉;1992年10月,被国家批准为大型一档企业;1995年被吉林省评为吉林企业明星。

1990年吉林铁合金厂厂区鸟瞰

    “九五”和“十五”期间,是吉林铁合金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改革调整的重要历史阶段。1998年,经吉林省政府批准,以吉林铁合金厂优良资产发起设立了吉林铁合金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吉林铁合金打破了多年的生产经营被动局面,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产量、收入和效益均创1998年以来的历史最好水平,明确了企业二次创业,加快调整、改造、减负,实现振兴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在结构调整、技术改造、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剥离企业办社会负担、扶贫济困等方面取得实效。

    2005年,全球铁合金年生产能力在50万吨以上企业排行中,吉林铁合金名列中国第一位;世界第八位。2005年,吉林铁合金首批进入符合国家铁合金行业准入名单。被国家列为支持集中度生产和进出口贸易重点企业。

浴火重生

    根据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系列改革政策措施的出台和企业深化改革的实际需要,2006年12月29日,吉林省国资委与中钢集团在长春签署重组吉林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的框架协议。2007年6月18日,中钢集团吉林铁合金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揭牌,同时,新投资的特种铁合金基地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吉林铁合金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但随着中钢集团债务危机的爆发,吉林铁合金也因钢铁市场不景气出现经营恶化,2013年亏损4.98亿元,负债高达26.87亿元,其负债率已超100%,员工4500余人需要安置。

    2014年12月16日,民营企业辽宁中泽集团与中钢集团签约,从后者手中受让73.326%的吉林铁合金股份有限公司股权。目前,吉林铁合金正积极推进搬迁改造,调整产品结构,优化合金品质,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从冶炼出共和国第一炉铁合金,到引领中国铁合金工业不断发展,吉林铁合金走过繁荣也历经磨难,如今只希望“共和国铁合金行业的骄子”能继续为国家做出更加令人瞩目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