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巾帼不让须眉”,这句话用在钟掘院士身上再合适不过。她始终瞄准国家经济发展、国防建设中哑待解决的冶金机械重大难题和本学科领域发展前沿,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技成果。

为国立志无怨尤

       50年代初,彼时正在北师大女附中读高中的钟掘院士聆听了周恩来总理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后深受鼓舞。总理报告中关于钢铁工业是国家的基础、机械工业又是基础的基础的话语在她的耳际久久回荡。1955年,志存高远、风华正茂的她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机械专业。这一年,她顺利考入北京钢铁学院机械系,成为学习钢铁专业的少数女生之一

       女生学习机械,在那个年代听上去或许觉得有些“不同”,但钟掘院士并没有因为女性这一身份就降低对自己的要求。1960年她毕业后被分配到岳麓山下的中南矿冶学院(今中南大学),从此开始了在冶金机械领域里忘我追求的奋斗生涯。

       从事重型机械研究对一个女同志来说是不太容易的。这是一个充满“阳刚之气”的世界:庞大的机器隆隆轰鸣,生产车间钢花四溅。这些似乎都离女人很远。然而钟掘院士恰恰是此行业的佼佼者。在鞍钢和太钢,年轻的钟掘院士曾与工人们一起抡大锤;在洛铜和武钢,她领着学生在生产线上实习;抢修机械故障时,她在几层楼高的大型设备上爬上爬下,一天下来满身油泥,清秀的面容变得又黑又脏,嗓子也因长时间在轰鸣的机器旁,给学生反复讲解,而嘶哑得说不出话来。

       在动乱的文革年代,大学停课了,但钟掘院士没有放弃读书和研究,1975年有色冶金机械专业恢复招生,她和同事们又忘我地投入到教学科研之中。“尽管经历了很多工作与生活的艰辛,但选择这个行业干到底的信念却从未动摇过。”回首往事,钟掘院士这样说到。

执着专啃“硬骨头”

       钟掘院士在她所热爱的冶金机械学术领域里,目光总是跟踪世界最新理论技术,瞄准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中急待解决的冶金机械重大难题。1984年,西南铝加工厂要对当时有色金属系统最大的轧机——2800热轧线进行改造。这项工程改造量很大,预计的投资规模也很惊人。但是国家要求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投入达到最好的效果。这实际上对当时的装备改造技术提出了一个极端的创新要求。

       为了达到既提高产能,又最大限度节省资金的目的,钟掘院士从最根本的测试入手,对轧线的每一台轧机的薄弱环节、疲劳寿命和工作精度做功能辨识。在这个基础上,她运用现代测试手段和数据分析方法,经过反复计算、论证,大胆否定了国内外权威单位提出的改造方案。该工程按照钟掘院士的方案改造完成后,不仅年产量由原来的10万吨提高到27万吨,节省资金1亿多元,而且还提高了铝板生产精度,改变了当时国内优质铝材几乎完全依赖进口的状况

       1987年,钟掘院士又将目标瞄准了困扰国际铝材铸轧业的一个难题:因常规铸轧组织成分偏析、合金污染,直接导致铝铸轧带材质量不高。她创造性地提出用电磁作用来解决的思路。可是由于国内外无任何经验可借鉴,加上实验都得在工厂实地进行耗资大,只能尽量压缩实验次数。在咬牙数次闯过“死胡同”后,最后只剩下“板边氧化膜折叠”的缺陷不能得到良好解决。

尽管大家对此疑虑重重,但她毫不气馁,一次次实验、一次次分析,终于提出了“变频纵向脉动和横向行波组合磁场”的思路,成功地除掉了最后一个“拦路虎”。这一国际首创的电磁铸轧技术不但成功应用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还解决了我国高质量热轧铝板严重短缺的问题

       数十余年来,钟掘院士长期从事机械与制造工程的教学与科研,为我国冶金机械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95年,她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也是我国冶金机械领域唯一的女院士。“巾帼不让须眉”这句话,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甘为人梯育英才

       自1960年以来,钟掘院士先后担任了中南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系系主任、机电工程学院院长等。从教40年,她一直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教学。为人师表,她以实验室为家,几乎每天在办公室工作到深夜,每年有1/3以上的时间出差下厂试验。在工业生产试验现场,她亲自操作,年过花甲仍然在工厂通宵熬夜,坚持要取得最佳试验效果。言传身教的她,成为了学生们心目中的最佳典范。

       相比于理论知识,钟掘院士在教学中更注重学生们实践能力的培养,她希望学生们学到最有用、最精华的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指导第一个研究生时,她严格要求自己要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当研究生导师,精心设计了各个教学环节。

       每一个实验,她都和学生一起做;每一个概念,每一处运算甚至每一个标点,她都作了十分仔细的审阅与推敲。为掌握学生学习认识规律,她经常会住在学生宿舍,观察学生思维的演变,从而改革教学方法。也正因如此,学生们视她为良师挚友,这种师恩,让很多学生难以忘怀。

       如今,钟掘院士早已桃李满天下:先后指导博士研究生30余名,硕士研究生40余名,博士后10余名。

 

       人民网曾对钟掘院士做出这样的评价:钟掘一路探索一路辉煌,四十年如一日献身冶金机械教学与科研工作,勇于攀登科技高峰。学无止境,希望钟掘院士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再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