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河,现任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党委书记、总工程师,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席团主席、中国黄金协会副会长,福建省总商会副会长,福建省第十届人大代表。谈到陈景河,就一定绕不开他的“紫金情结”。


荒山淘“紫金”


陈景河是紫金山金铜矿的主要发现者、研究者和现场勘查负责人。

1982年,刚从福州大学地质专业毕业的陈景河满怀着梦想到福建省闽西地质大队报到,之后被分配到紫金山进行地质勘探工作。

紫金山位于福建省上杭县城以北、汀江左岸,山中“怪石嶙峋,耸峙天表”,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金、铜矿,当地人形象地比喻其为“铜娃娃戴金帽子”。但从1960年至1980年,国家先后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勘探,均没有发现有勘探价值的矿山。

“找矿是个非常困难的过程,紫金山的矿藏不是在地表,而是在地下。大家都认为有东西,但怎么找出来需要看技术支撑。”刚大学毕业的“毛头小伙”陈景河不信这个邪,他一头扎进了紫金山,在大山深处做勘察。

 1982年,陈景河带着勘探队在紫金山脚下安营扎寨,先开始在汀江两岸区域找矿。通过勘探发现,在山顶部分找到矿山的希望更大。但紫金山的自然条件很差,山顶的条件远远比江边艰苦,陈景河和他的一队人马在山顶一呆就是两个多月,住破庙、钻老洞,是他们必须要做的事情。

陈景河的心血没有白费,1983年,经过了一系列科学鉴定,陈景河终于发现了梦寐以求的矿山,而且“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紫金山被认为同时拥有大型金矿和特大型铜矿,在后来的10年间,通过勘探证明,紫金山的预测储量数字不断扩大。

为了完全弄清楚紫金山的矿藏储量,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面,陈景河和他的队员每周5天,从山脚爬到山顶,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由于往返爬山同时还要兼顾勘探实在太累,陈景河干脆住在山上,一年到头除了探亲都不下山。“从发现到勘探矿山,用了整整10年!”如今,陈景河回忆这段岁月颇有感慨。


万事开头难


      1992年,在紫金山黄金矿被发现后的第十年,福建上杭县决定要开发这一矿山。不过,当时这一决定面临巨大的争议,国家工业部门的专家在进行开发性工业试验后,预计紫金山的金矿总储量只有5.45吨左右,而且矿石品位低,开采后不能盈利。紫金山金矿在行业内,被认为是开发的“鸡肋” 。

但作为紫金山金矿的发现人,陈景河不甘心就这样放弃。他认为,紫金山金矿尽管品位低,但储量远远不止预计的5.45吨,通过压缩成本,仍然具备开发潜力。

对紫金难以割舍的情结,让他在完成紫金山的勘探工作后毅然放弃大城市和条件优越的工作,来到贫困的山区县,走马上任“职工只有76人,总资产仅351万元,靠买卖零星矿产品度日”的上杭县矿产公司经理,自己来开发紫金山金矿。

1993年,由上杭县矿产公司改组而成的紫金矿业公司开始对紫金山进行开发。为了实现低品位基础上的开发盈利,陈景河决定另辟蹊径。

经过不断研究,他根据紫金山金矿的矿石特点,大胆选用了投资额低、生产成本低的堆浸工艺,用700万元建成了年处理矿石5万吨规模的矿山。之后从1996年到2000年,紫金山依靠自身发展的积累,进行了二、三、四期技改,迅速做大做强,成为中国单体矿山保有可利用储量最大、采选规模最大、黄金产量最大、矿石入选品位最低、单位矿石处理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好的黄金矿山。

千禧年之后,初具实力的紫金逐渐在黄金行业内展露头角。在这个关键的时刻,陈景河适时提出了“国内黄金行业领先-国内矿业领先-进入国际矿业先进行列”的三步发展战略,决心率领紫金人果断地“走出去”,到贵州、吉林、新疆等地参与矿山开发,抢得了占有资源的先机。为了让紫金每一步都能走稳,陈景河亲自策划了公司的几次改制工作,使紫金建立和健全了企业管理体系,并抓住时代机遇,于2003年12月23日成功在香港上市,搭建起通向资本市场的桥梁。

此后的几年里,有了资金桥梁的紫金更是如虎添翼,通过股权受让方式控股蒙古纳日陶勒盖金矿、越南大班铅锌矿和周边的铁矿,入股英国伦敦上市公司Ridge Mining成为其最大股东,更以要约方式成功收购英国伦敦上市公司蒙特瑞科,创中国公司以全面要约方式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第一例,以及中国收购英国上市公司的第一例。

如今的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在国内二十多个省和海外七个国家投资组建了近百家下属公司,成为国内著名的黄金矿业企业,而陈景河,也随之受到业界关注。2007年,《环球企业家》杂志将陈景河列为“2006推动中国商业国际化25人”之一。


专家型的企业家


陈景河是专家型的企业家,是紫金大多数大型项目科技攻关及其工程化的组织者、实施者,技术方案的提出者、实施过程中重要问题的解决者。

在紫金矿业开矿生产中,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陈景河和紫金矿业的技术人员,经过了多次反复实验,对矿石进行“破碎→筛分→洗矿→重选”等多套工艺,攻克了矿业界的技术难题,使得品位低至0.9克的矿山变废为宝,成功具备了开发的可能。

“通过这一系列手段,我们的开发成本,是当时行业平均水平的10%-20%,大大提高了矿山的开采价值。”陈景河说,在此基础上,紫金山金矿储量大的优势开始显现,它从预计的可开采黄金5吨增加到300吨,再到500吨以上,创造了“越挖越多”的奇迹。

在搭档方启学看来,陈景河可以用“传奇”来概括:紫金矿业从1万元起步,发展成为如今国际知名矿业公司;收购的几个矿都是世界级的,特别是在刚果(金)投资的卡莫阿-卡库拉铜矿,补充勘探之后资源量增长近一倍,价值超过万亿人民币。然而,当陈景河听到搭档对自己的评价时,却只是谦虚表示:“不存在‘传奇’问题,我对自身还是非常清楚的。”

谦受益,满招损。陈景河带着这份谦虚,已获得多个荣誉奖项:先后获地矿部优秀青年肩建省优秀企业家、龙岩市拔尖人才等称号和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连续五年荣膺福建省年度杰出经济人物。


管理紫金,指点“江山”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但陈景河却不仅打下紫金矿业这片“大好河山”,更是将其发展得有声有色。对于其中奥秘,他表示:要想公司发展好,“三个能力”很重要

这三个能力中,首先就是技术能力。陈景河说,公司之所以能在恶劣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司在困难面前往往能突破技术瓶颈。紫金山金铜矿、水银洞金矿、曙光金铜矿、阿舍勒铜矿等主力矿山在许多关键问题上都得益于技术创新。

其次则是管理能力。搞矿业,一是要“因地制宜”,在发达国家以外聘行业专家、国际化人才为主,在发展中国家以紫金外派管理层为主;二是“因时制宜”:在行业高潮时以地勘增储、扩大产能为主,并设立区域公司实行片区管理;行业低迷时以并购重大资源和在产矿山为主,并实行(准)事业部制的扁平化专业管理,时、地两方面相结合,综合提升公司管理能力、治理水平。

最后是创新能力。陈景河认为,创新就是普遍科学原理与客观实际的良好结合,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创新,创新就是不断否定自我的过程。对紫金来说,这是一个朴素的真理,是紫金矿业几十年实践的经验和理论总结。正是创新,才使得紫金矿业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实现了效率提升、成本控制、价值创造的目的。

镇守紫金矿业多年,如今的陈景河虽已年过花甲,但依然不知疲倦,他正在谋划紫金矿业新的发展路线图。在他看来,紫金矿业只有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并脱颖而出,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优秀企业。“待来日,金山光芒,夺目耀眼。”这是陈景河早年歌咏紫金山的词句,如今金山早已“夺目耀眼”,并为他赢得“中国金王”美誉。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陈景河,正在向“中国铜王”目标挺进。

采编/谢乐乐

推荐阅读

中国钢铁冶金工程师第一人——吴健

同是铝合金轮毂,差异因何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