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传贤:我国无机涂层材料专家,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一生的科研生涯中,他不仅为我国无机涂层材料行业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还尽心尽力培养学生,为我国储备了大量优质的无机涂层材料领域人才。


兴趣启蒙,择定一生科研路


      1936年2月11日,丁传贤出生于江苏省海门市三阳镇,16岁时就读于江苏省南通中学。对于地处偏僻的海门农村而言,能够进南通中学读书,是一件天大的喜事。

从家到学校,丁传贤要先从三阳赶到海门茅家镇,步行几十里泥路,再改乘汽车。行程虽只有50里,但要在弯弯曲曲、高低不平的泥沙路上颠簸两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南通。

纵然路途艰辛,丁传贤也没想过要放弃。在南通中学,他打开了一生科研道路的大门。化学老师顾昌祖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给丁传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发了他对化学的浓厚兴趣,进而使他深深地爱上了化学。19岁丁传贤考入复旦大学化学系,从此将一辈子献给了自己喜欢的化学研究。


报效祖国,勇于创新终突破


       1959年,23岁的丁传贤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上海硅酸盐所前身)工作,师从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严东生教授和程如光教授。进入研究所后,丁传贤一直从事等离子喷涂层材料配方、工艺、结构、性能和相关应用基础学研究。

在两位教授的指点下,丁传贤与三位年轻人组成了一个研究小组,进行电弧等离子喷涂设备和涂层材料的研究。由于欧美封锁,中苏交恶,研究小组几乎是踏破铁鞋也没寻觅到半点该方面的技术资料。

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他们才从兄弟单位处找到一张叫做“等离子喷枪”的简图,勾勒出了等离子喷涂的初步概念。构想有了,机械设计是一条必经之路,但理科生的丁传贤毫无半点经验。在老师的指导下,丁传贤不分昼夜,一面啃书本自学,一面虚心地向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博请教。

半年后,一把凝聚着所有人血汗和智慧的“等离子喷枪”呈现在大家面前。但令人沮丧的是,试验失败了。

短暂的失落过后,丁传贤重新振作,探讨失败的原因,反复地实践和改进,终于使得涂喷设备的结构设计和电气线路更趋科学与合理。四个酷暑与寒冬,一台稳定、清洁、能长期工作的电弧等离子喷涂设备终于在他们的手中诞生了。他们的成果荣获原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国家科委颁发的新产品三等奖。

此后,丁传贤还参加了实验室相关保护涂层和功能涂层材料的研究,研制成功高温隔热涂层、高温抗氧化涂层、耐磨涂层、生物相容涂层等多个涂层系列,


心系社会,陶瓷造骨民生


       随着时代发展,我国老年人口增多、因外伤事故等产生的骨与关节损伤增多,与此同时,骨肿瘤发病率和诊断率上升,需要接受假体置换术的患者增加。但是传统接骨用的不锈钢不耐腐蚀,与人体不能很好地结合,存在诸多弊端。为了提高治疗效果,丁传贤院士致力于生物材料人工骨涂层与生物学相容性的研究,终于成功研发出“等离子喷涂生物陶瓷人造骨及关节技术”。这一研究成果曾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陶瓷骨的“内心”是金属钛合金,表面覆盖的陶瓷“外衣”则是在2万摄氏度高温下用等离子体高速喷涂而成。经临床实践证明,陶瓷涂层不仅能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植入假体的患肢红肿和疼痛等不适现象,与体液发生反应后,还能在其表面形成类骨磷灰石,与人体骨组织中的主要无机成分相似,加速骨骼愈合、促进组织生长。


提携后学,求学途中引路人


      丁传贤院士曾师从严东生先生并长期与其共同工作。在严先生身上,他学到了为人师表、严于律己的高尚师德,至今仍珍藏着自己早年经严先生修改的论文手稿。回忆当年先生在科研上的言传身教,丁传贤深情地说:“先生一字一句地给我修改论文,极严格仔细!”丁传贤也希望能够像这样将自己的所学传给学生。

丁传贤院士十分关心人才的培养和科研队伍建设,在他的指导下,多名学生获得多种博士论文奖项,多名高素质、高质量的硕士、博士生已经成为行业的骨干。光环的背后,除了学生们的刻苦努力,也凝聚着丁传贤院士的巨大心血。

他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科研想法,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科研习惯。这一点从丁他日常对待审稿的态度上就能够看出来。每次审稿的时候,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合适,助词的使用是否多余,他都会一一分析并指出来,严谨细致之风可见一斑。他还常常嘱咐学生,平时不仅要看文献、做实验、写论文,还一定要抽出时间多读文学名著,努力学好语文、提升文学功底。他认为这和做科研是不矛盾的、反而是相互促进的。

几十年来,丁传贤院士始终坚持在科研工作一线,在无机涂层领域潜心耕耘,默默奉献。

      人物简介:丁传贤(1936.2.11- )无机涂层材料专家。江苏省海门市人。195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等离子喷涂涂层材料配方、工艺、性能、结构、应用和相关应用基础科学的研究。研制成功可供实用的电弧等离子喷涂设备和高温防热、耐磨、生物相容、红外辐射、电介催化等五个涂层系列,在我国国防和民用工业中得到较为广泛应用,社会、经济效益较为明显。1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

采编/木子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