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煤炭行业三十余载,张玉卓院士既是科学家,也曾为央企高管,但不同的身份里,相同的却是兢兢业业,力求创新的精神与行动。对他来说,尽心报国、服务人民是他最高的理想和毕生的追求。

“模糊王子”,胸怀满腔报国之志

    1982年大学毕业后,张玉卓院士进入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继续深造,1986年考入北京科技大学,师从著名岩石力学专家于学馥教授攻读博士学位。1982年到1992年的10年间,他深入矿山,潜心从事煤矿地表沉陷和控制研究,将模糊子集理论全面引入岩石力学领域,提出了煤矿地层模糊内时本构理论,为国际首创,同行们都称他为“模糊王子”。

    1990年,张玉卓院士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并获中国煤炭学会首届青年科技奖;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被授予孙越崎科技基金“青年科技奖”,同年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

    张玉卓院士的理论先后在我国兖州、抚顺、开滦、大屯等十一个矿区推广应用,解决了这些矿区量大面广的建筑物、水体和铁路下采煤等众多关键性技术难题,为这些企业带来数亿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由于其在地表沉陷理论上的独特成果,张玉卓院士在煤科院期间曾先后受邀担任客座教授赴英、美从事研究与讲学,并在美国成功主持多项国家矿山局科研项目。其杰出的表现引起了国外同行的关注,南伊利大学甚至还提出了长期聘用,并许以教授、研究室等优越的科研、生活条件,而且此时,张玉卓院士的妻子也在美国读书,在多数人看来,接受南伊利大学的邀请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但是,获悉国内工作有需要时,张玉卓院士毅然放弃在外所有优惠条件,决定回国,并为单位带来了自己省钱买下的先进科研设备和20000元人民币。

    面对一些人的不解,张玉卓院士表示:“我的事业在中国的煤炭,这是外国无法提供的条件。”对于张玉卓院士来说,中国的煤炭不仅是自己的事业,更是自己生命的支点,他早已做好准备为此奋斗终生。

 学者型高管,推动中国煤制油产业发展 

    以煤制油是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以煤制油实践中,张玉卓院士扮演了重要角色。在1996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煤科总院煤液化实验室的时候,时任院长助理的张玉卓院士就下决心致力于煤炭的转化和综合利用研究。担任煤科总院副院长、院长期间,他把煤液化制油的产业化作为国家战略项目, 组织专业人员提出中国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的雏形。

    2002年,张玉卓院士加盟神华集团后开始全面负责神华集团的煤制油战略。我国首套煤直接液化示范工程原计划引进国外技术,张玉卓院士与科研人员一道对引进技术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后,认为该技术存在重大技术缺陷,于是放弃了引进国外技术的计划。他和科研人员一起,在研究国内外煤直接液化技术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技术优化、技术集成和技术创新,提出了神华煤直接液化工艺思路,建立了100kg/天的神华煤直接液化工艺小试装置,通过300个日日夜夜的试验,完成了神华煤直接液化工艺技术的开发。

    在国家“863”高科技计划支持下,张玉卓院士又开展了“煤炭直接液化关键技术”放大试验研究,实现了不同煤种的液化试验的连续稳定运转,煤的转化率和液化油收率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他还应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主持率先建成60万吨/年煤基烯烃工程并实现商业化运行,奠定了我国煤基烯烃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

    升任董事长全面主持神华工作之后,张玉卓院士对煤制油的支持也不遗余力。经过多年的发展,神华集团在煤制油化工领域最终形成完整体系,成为全球唯一同时掌握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和煤间接液化两种煤制油技术的公司。近十多年来,神华集团共建成并运行了四个大型煤制油、煤化工示范工程。

    张玉卓院士的职业生涯与煤炭产业始终紧密相联,他以求真务实的扎实工作为煤炭的环保节约利用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不因鲜花掌声而停滞,不为荆棘险阻所畏缩。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共和国的明天,张玉卓院士以他火热的赤子情怀奉献着自己的每一份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