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首批博士生指导教师名单,共计1196人。他们是自19世纪末西方教育制度引进中国以来,中国大陆历史上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首批博导的遴选程序极其严格,列名者堪称一时之选。其中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于学馥教授、童光煦教授成为新中国采矿工程第一批博士生导师。

于学馥教授

    于学馥教授专于岩石力学,一直从事采矿工艺的科研工作,是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科的创始人、奠基人与学科前沿开拓者之一。他在我国首次提出“轴变论”,为研究和分析地下应力分布与采矿工程的稳定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对解决金川等一批矿山的支护与压力控制问题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1944年,于学馥教授毕业于西北工学院采矿系,毕业后曾任四川东林、湖南湘江、湖南中湘、辽宁阜新等煤矿助理工程师、厂主任等职。在矿山工作多年后,他深感采矿缺乏科学理论指导,遂立志进学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结合在矿山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于20世纪50年代,于学馥教授提出了以“动态”为核心的地下结构稳定系统的研究方法,建立了不同于过去力学地压理论的轴变论,在三峡工程结构设计与弓长岭铁矿、易门铜矿等5个矿山地压灾害处理中果断解决问题,保证了人员和设备的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1979年后,在金川资源综合利用课题攻关过程中,于学馥教授采用了岩石力学中的应力、应变历史过程的研究方法,把计算机计算和采矿施工工艺方案决策研究技术,引进到课题之中,攻克了难关,解决了多年未能解决的“金川资源综合利用”中的采矿问题。

    在金川资源综合利用研究过程中,于学馥教授所提出的岩石记忆特性和岩石力学新概念,以及在采矿和岩石开挖过程研究中的应用,被认为研究思路新颖,是多学科交叉的结晶。金川资源综合利用课题经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评审,国务院批准授予国家级科技进步特等奖。

    于学馥教授热爱教学,是一位德高望重、深受爱戴的良师。他带学生,第一个特点是以身作则,要求学生要有独立思维的能力、有新思想。学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蔡美峰曾表示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便是导师于学馥教授,于教授在80-90高龄的时候还能够提出很有创新性的想法,对于岩石力学的一些理论依然能娓娓道来。

    于学馥教授带学生的第二个特点是深入实践,从50年代初开始,他年年带学生到矿山实习和进行科学研究。他多次发现矿山生产隐患,本着对国家负责的态度,在复杂的条件下,总是坚持原则,勇于反映情况和解决问题,并成为多家矿山的生产顾问,为解决生产、安全实践中的重大课题作出了贡献。

    于学馥教授2010年元月8日11时20分因病于北京北医三院逝世,享年91岁。他善于创新,勤于开拓,一生中曾获得国务院及各部委授予的教育事业和科技攻关突出贡献奖6项,国家级、部级科学技术奖12项;他治学严谨、倾心育人,桃李满天下,为我国采矿、岩石工程界培养输送大批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童光煦教授

    童光煦教授长期从事采矿工作,在崩落采矿方法技术理论的探索和应用上获得多项成果,培养了大批采矿、地质、矿山机械专业人才。

    1939年,童光煦教授考入武汉大学矿冶系,两年后,转学到南非联邦约翰内斯堡的威塔瓦特斯兰德大学采矿系。在这里童光煦教授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他努力掌握基础理论,提高自己解决矿山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1945年初,他转赴美国,就读于科罗拉多矿业学院,一年后获美国科罗拉多矿山学院采矿工程师学位,后获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矿山地质硕士学位。

    为了献身于祖国矿业开发工作,童光煦教授放弃了较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于1948年7月毅然回到阔别近十年的祖国,任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金属矿业管理处副工程师。两个月后他辞去工作,到武汉大学矿冶系任副教授。为适应中南地区矿业发展的需要,童光煦教授应中南工业部邀请,筹办采矿专修科,为中南地区培养出新中国首批矿业技术人才。

    1951年秋,童光煦教授被借调到北京工业学院主持采矿系工作,并讲授《金属采矿方法》课程。由于工作需要,他在行政工作忙、教学任务重的情况下,同时兼任北洋大学采矿系、北京大学地质系和清华大学采煤系教授。他先后为地质、采矿和矿山机械等专业大学生、研究生讲授了20多门课程,其中很多课程在我国都是首次开设的。

    1957年后,童光煦教授一直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战斗在科研、教学第一线。他先后参加和负责完成了7项有关崩落采矿方法方面的课题,取得的科研成果除解决崩落采矿法中某些工程、工艺和技术问题外,还使我国首次认识到挤压爆破的破碎机理,放矿漏斗上部散体矿岩压力的转移规律和崩落区地表岩层的移动规律,对推动崩落采矿法的发展,促进崩落采矿法的科学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童光煦教授教育学生不仅注意理论上的提高,更强调理论研究必须针对实际工程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曾组织研究生完成了“山西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铜矿峪铜矿矿块崩落法技术理论的研究”和“山东新城金矿采矿方法优化”两项部级科研任务。他们的科技成果都通过了部级鉴定,并获得了国家奖励,论文质量也得到提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

    2000年,童光煦教授去世,享年81岁。他把全部精力投到采矿事业上,不断探索和发展崩落采矿法的技术理论,为中国采矿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奋斗在采矿教育战线上,认真负责,言传身教,精心培养采矿专业人才。

    虽然两位教授已然故去,但他们的精神仍将激励一代代矿业人为建设新中国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