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从堦院士自初中参加夏令营,第一次学会了游泳以后就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选择在山东海洋学院学习,在这里的化学系,他师从中国膜技术的奠基人闵学颐教授,当时闵教授的教研组正在开展海水淡化反渗透膜方面的研究,跟随着老师做研究的高从堦从此也走上了令人“膜”拜的一生。 “我很感激老师,没有他指路,我就不会走在这条路上。我认为教育最重要的方面,是老师要为学生指出前进的方向。” 

 

 

    1965年,即将展翅高飞的高从堦被分配到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化学研究室工作,在这里,高从堦的研究方向是海水淡化,两年后,国家科委组织海水淡化会战,北京和青岛主要负责以反渗透法海水淡化的研究,任务是用3年左右的时间,研制出性能优异的反渗透膜,并制作一台小型的反渗透海水淡化的样机,实现直接从海水制取淡水。为了解决国家的燃眉之急,也为了攻克反渗透科技难题,科研团队夜以继日地实验、实验再实验。

 

高从堦在老教授的指导下,从事反渗透膜的制备到膜性能测试等各种工作。经一年多的努力,们不仅成功研制了高性能的醋酸纤维膜,而且完成了反渗透脱盐法日产1吨淡水的板式海水淡化器的技术设计、样机制备和在青岛的朝连岛上进行的现场运转任务。醋酸纤维素反渗透膜的研究成功为此次全国海水淡化会战任务做出了贡献,高从堦的科研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1970年,全国海水淡化会战从青岛转移到了杭州,高从堦教授不畏艰难成为第一批去到杭州的科研人员之一,他们出色的完成了现有成果的转移任务,并继续开展相关研究;1974年,高从堦出色的科研能力使他担任了课题组的组长,在担任组长期间,他承担并完成了反渗透中空纤维膜的研制项目,使中国解决了纯水的制备和苦咸水淡化的一系列技术问题,拥有了整套设备,促进了海水淡化膜技术的发展。

 

此后,为了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高从堦去了加拿大进修,进修归国后的高从堦先后参加、组织、承担并完成了国家、浙江省和国家海洋局关于分离膜与组器研制重点项目十多项,包括国家和浙江省的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回国留学人员科技活动资助项目,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和中国工程院有关海水利用和膜技术等的咨询项目,国家“863”和“973”的部分项目和课题等。在科研过程中,高从堦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

 

 

现在,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的研究院和博士生导师,高从堦的工作重点已经从科研转移到了教育,继续为中国膜技术做贡献,他以自己几十年的从学从教的经验来引导教育学生“如何为学”“如何为人”,他总是提出自己的新构思然后放手交给他的研究生去做,在学生做科研的过程中再给予指导,让研究生团队也能相对独立的去做科研,注意培养他们的自己思考,自己动手的能力,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为中国膜技术和海水淡化源源不断的输送新鲜血液。

 

简介

   

 

高从堦(1942.11.12- )化工分离专家。山东省即墨市人。1965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研究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功能膜及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研究成功CTA中空纤维反渗透膜和组器并产业化,效益显著;研制成功芳香族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荷电膜及多元合金膜等数种孔径和亲水性各异的新膜品种并推广应用;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关于TMC的合成和多胺在复合膜中功能两个项目的研究,促进国内功能膜用新单体和新功能开发;在国内最早开展多元合金膜和纳滤的研究和开发,开发了数种荷电膜和纳滤膜,并成功地应用于某些工业的新工艺中。完成的一项关于有机物/有机物分离膜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为渗透汽化膜分离有机物/有机物起了开创性作用。现主持和参加国家973和863项目中相关课题的研究开发工作。

 

近几年,参加和主持多项与水资源(含海水淡化)有关的咨询活动,开展反渗透、渗透汽化、促进传递、膜与吸附、催化,膜与水资源,环境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研究。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国产反渗透装置及工程技术开发”获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和报告近400余篇,培养博士、硕士60余名。合译专业书刊一册,合编著专业书刊四册,其中三册为主编之一。

高从堦以严格的科学精神和方法,孜孜不倦的努力和追求,为中国膜技术和海水淡化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有的成果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他的一些科研成果已产业化并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仔细算来,高从堦院士在这个领域已经奋斗了五十年,五十载的光阴匆匆而过,变化的是年龄、视野和成就,不变的是对海洋的热爱和对工作的坚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对于高从堦来说,“海洋”是他最喜欢的地方,也是他最热爱的工作,海洋的神秘感是他奋斗终生的动力。

   采编/邱丹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