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晋中大地,沿着汾河溯流而上,在西泮可以看到我们今天故事里的主角——太原理工大学。提到山西,除了富饶的煤炭资源、传奇的晋商,还有这所光绪帝亲笔御批的百年老校,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草创建校

      

“三晋故地,历史悠久。文人学士,人才辈出。自东汉郭泰闭门讲学,唐宋历代开办儒学,及至明清办学之风尤盛。然山西设高等理工科学者,唯太原理工大学始。其前身乃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也”。这段话出自《太原理工大学百年华诞碑记》,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就是光绪皇帝亲笔御批、现今太原理工大学的前身。

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

 

十九世纪末,在义和团运动中,山西仇杀天主教主教、教士130余人,教案特别严重。在处理教案问题中,在山西传教的英国耶稣教浸礼会传教士李提摩太于1901年3月向清廷议和全权大臣李鸿章与铁帽子王爱新觉罗·奕劻提议,以山西教案赔款50万两白银用于在太原创办一所近代中西大学堂,选拔全省优秀学子入学,学习近代学问,教导有用之学,开导晋省人知识。对此李鸿章、奕劻立即表示赞同并电告巡抚岑春煊遵办。

岑春煊与梁启超合影

 

1902年初,李提摩太偕人来太原拟签订正式合同时,方知晋省已办起了山西大学堂。于是他又建议岑春煊将山西大学堂与他拟创办的中西大学堂归并办理。山西大学堂原来部分改为“中学专斋”,总理为谷如墉,总教习为高燮曾;拟办中西学堂改为 “西学专斋”,总理为李提摩太,总教习为敦崇礼。

李提摩太在山西大学堂期间

 

1902年6月7日(光绪二十八年五月初二日),由山西司道及绅士等与李提摩太及拟聘之西学专斋总教习敦崇礼签字,巡抚盖章立案,呈报光绪皇帝朱批。由此山西大学堂就成为了中西共为一体的一所新式学堂,山西大学堂与稍早开办的北洋大学堂、京师大学堂一起成为中国最早开办的三所近代国立大学。

山西大学堂侧面牌楼

 

1902年6月26日(农历五月二十一日),西学专斋正式开学,巡抚岑春煊和省城重要官绅都出席了开学典礼。为解决校舍不足,巡抚岑春煊专令拔贡院附近皇华馆学台衙门西院作为西学专斋办公、上课和教习宿舍之用。西斋的总管理和学生膳食住宿等一切行政事务由中斋所设提调和舍堂监督统一管理,只教学相对独立。西学专斋初办时只设有预科,教习多为外籍人,教学内容和方法基本上与英国学校相同。

山西大学堂早期出版物

 

为解决西斋教材不足的问题,李提摩太等还曾于1902年至1908年在上海开设了山西大学堂高译书院,此为中国第一所大学译书院。翻译出版了各种高等、中等和师范学校教材和名著,为引进和传播西方先进科技知识和学术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

 

1906年,经过一定发展,西斋开办了法律、矿学和格致三个专门科。

1907年山西大学堂开学典礼

 

1908年,西斋又开办了工程科。西斋学生毕业也同中斋学生同时于省城进行统一毕业考试,考试及格,一律称为“举人”,各专科毕业生,经过进京应试,及格后授予“进士”。此外,省府还拨专款,前后从西斋选派了优秀毕业生50余名赴英国留学,学习铁路、采矿、机械等工程科目,这些学生学成归国后为山西省开发矿产、兴办工业及发展该校工科做出了一定贡献。

1910年山西大学堂毕业生与教职工合影

 

1910年,山西大学堂已开办近10年,省出经费50万商银已付清,根据“合同”规定,西学专斋应归还山西自办。是年11月上旬,李提摩太来并办理了有关移交手续,西斋教习也大部分按合同解聘离晋。

山西大学堂图书馆

 

从创建到回归,十年的发展让西学专斋具有了一定的规模,据西学专斋教授、瑞典化学博士新常富1911年8月所著的《晋矿》一书记述:“1907年间,西斋又购发电机一套,一切以供西斋内外院舍电光之用。从此大学堂内更觉辉煌异常,明亮夺目,其建造不为不精美。本斋化学房之东,于1907年,又续修化学房,以备高等化学试验之用,厥后山西各矿之划分,赖其此耳,其公用不为不广矣。总之,大学一堂,建筑完备,人才荟萃,大为可观。”这充分说明山西大学堂对山西乃至全国和世界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发展和工矿企业生产的重大影响。

     

爱国运动从不停歇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政权,建立了中华民国。1月9日,民国教育部成立,7月10日召开了第一次中央教育会议,会议决定重新订立学制,制定了学校系统,并公布了各种学校规程,其中,山西大学堂改称为山西大学校,任命李镜蓉为校长。

李镜蓉

 

1912年5月,西学专斋留英毕业生高时臻担任校长,主持制定了民国期间首部《山西大学学则》,废除了封建教育规定,建立了适应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新学制、新体系。其办学宗旨是“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才,应国家需要。”对学校教学和管理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作出规定,为山西大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14年6月(民国三年六月)山西大学校全体教职工合影 

 

1913年到1915年期间,学校先后开办了土木、机械、冶金三科,到1916年底,采矿冶金科35名学生毕业。1918年5月,山西大学被划入国立范围,列为全国七大学之一,称为国立第三大学

 

五四运动爆发后的第三天,山西大学校成立了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总会,总会会址设在山西大学校。由山西大学校贾孟超为总会长,组织太原各校学生3000多人,在太原海子边中山公园集会,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在山西大学校学生的影响下,其他学校也相继罢课,5月26日,学生联合会发表罢课宣言,全省普遍展开了广泛的爱国运动,山西大学校成为这一运动的中心。

 

阎锡山执政期间,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严密控制,不让学生接触新文化、新思想。1920年,山西大学校部分学生成立了“新共和学会”,于1921年出版《新共和》刊物,反映对黑暗统治的不满,呼唤群众展开斗争。1925年,阎锡山为扩充军备,向群众敲诈勒索,山西大学校学生再次发起反房税运动,直逼阎锡山亲笔写下“房税即日取消,已收者如数退还”,并当众阅读。

工学院无线电台

 

从1920年到1925年期间,山西大学校学生不仅组织了多场爱国运动,其在学业上也未曾懈怠。其中新常富教授发起“瑞华地质研究会”,师生们不辞劳苦到野外采集地质标本,搜集到的地质标本达数千件,这些标本对于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证,为培养优秀的地质人才奠定了基础。

     

建国前的离荡

 

1931年,山西大学按照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颁发的《大学组织法》实行改组,将山西大学校改称为山西大学,学科改称为学院,学门改称为学系。这期间,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学校购置设备和增建校舍受到制约。即便如此,工学院还是增设了无线电台、电气试验室等。同年,山西大学学生抗日委员会成立。王录勋校长亲自为运动会题词“雪耻报国”。

 

1935年,全省学生讨逆救国联合总会在山西大学工学院召开大会,有16所学校的代表参加。1937年,日本飞机轰炸太原,山西大学工学院、理学院迁校临汾,同年9月20日,“第二战区民族战争总动员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山西大学礼堂召开,周恩来、彭德怀以及蒋介石和阎锡山的军政要员和在校师生等数千人。

国立山西大学工学院欢送本届毕业生留念

 

1938年春,日军南进,晋南各县相继失守,所有山西大学校产均分散遗失,荡然无存。全校百余名师生四处奔逃,一部分人在地下党员的带领下,参加了牺盟会、新军绝死队,跟着共产党、八路军走上了抗战的道路。

 

1939年,山西大学复校,阎锡山兼任校长,时任山西省政府主席赵戴文给在西北联大任教的徐世瑚汇款一万五千元,令其负责招收新生,聘请教授和购置图书。仪器等,受政治影响,在三原县城复课,当时招生,从报到之日起,即由学校以贷金发给生活费、每年免费发给冬、夏装一套,教材讲义等不收费。

1943年新生入学试题

 

1941年到1943年,学校几经迁址,但工学院在困境中坚持,苦教苦学,师资力量还有所充实,教育部规定的课程,基本能全部开齐。1943年4月,省立山西大学改为国立山西大学经费设备都有所增加,学生待遇得到了保证,环境卫生有所改善,学校得到一定发展。

 

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回迁,遇到铁路中断、原太原校舍被各方占用,几经周旋讨要,于1946年3月迁回原址,4月复课,7月蒋介石发动全国内战,政治旋风又一次席扫这所大学。学校师生努力降低政治带来的波动和影响,为了活跃学术气氛,经常聘请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先后成立了土木工程学会、机械工程学会,期间还成立了国立山西大学教授会,其中有李毓珍教授编写的《北风》,成为民盟的刊物,反内战,争民主,扩大了民盟的影响。

国立山西大学工学院欢送1948年毕业生留念

 

从1946年到1948年,学校师生被各股政治势力影响和控制,为追求民主,曾先后发动罢课、罢灶,学生分批前往北平,投入平津师生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民主爱国运动,期间发表《告各界同胞书》,轰动全国。1949年北平解放,国立山西大学也迎来了解放,获得了民主。

     

 新的一页

 

经过1949年到1951的年的恢复,整顿和调整,新中国完成了改造旧高校,建设人民的新大学的初期任务。1953年,山西大学取消建制,工学院(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工程、化工工程4个系)独立建校,命名为太原工学院,是高教部直属高校。赵宗复担任首任院长。作为高等学府的一校之长。

太原工学院大门

 

赵宗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深知办好一个学校,教师是第一位的。解放初期,教师奇缺,为了充实教师队伍,提高教学水平,赵宗复千方百计从全国各地招聘教师。他经过多次周折,聘请来了刚从美国留学回国的范维垣先生任土木系副教授,范先生来校后开出了土木系从来没有开过的超静定结构学、土力学等重要课程。在他的努力下,学校荟萃了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教学水平显著提高。

太原工学院时期的毕业证

 

1956年,党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会议指出“要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末,使我国最急需的科学部门接近世界的先进水平”,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举行了全院“向科学进军誓师大会”,掀起了独立建院后第一个科学研究的热潮。这一期间,全院有39位教师共提出75项课题,陆续发表、出版了一批论著与译著,学生科研小组也蓬勃发展,成立了学生科学研究学会,参加活动的学生达286人。

学生科研成品

 

1958年夏,学院从太原市侯家巷旧址全部迁入汾河畔迎泽大街新校址。同年8月,学院化工系分出,独立建院,定名为山西化工学院。1962年7月,山西化工学院、山西水利学院又合并到太原工学院。同年秋,学院首次培养研究生,共招收6人,其中齿轮2人,工程结构2人,电机2人。

 

学院从1962年以来,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教师一年来共撰写论文85篇。从1963年开始,学院先后保送教授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习。同年,熊大慰教授出席全国电机工程学会时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电机工程学会会议

 

从1953年独立建院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的13年中,学院共为国家培养出全日制毕业生8890人。这些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绝大多数毕业生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

 

从1966年开始,“左”的思想日益发展,《高教十六条》已无法执行,学校秩序遭到破坏,教师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学生无法正常学习。从1966年到1971年,6年之久,学院没有招收学生,而66届、67届的学生推迟到1968年毕业,69届的学生推迟到1970年毕业,直到1972年,学院恢复招生。从1974年到1976年,学院各系和各专业的师生继续“开门办学”,即一个学期中的大部分时间在工厂与工人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白天参加劳动,晚上教学。

 

1978年,学院恢复了招收研究生的制度,学校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加强教学管理和实验室建设,大力开展学术交流,校园开始逐渐恢复活力。

1981年,学院接待元联邦德国阿亨大学液压研究所所长巴克教授

 

1984年,太原工学院更名为太原工业大学。

 

1984年至1995年,杨桂通一直担任太原工业大学校长,他大胆创新、锐意改革。他十分注重学科建设,指出“一所好大学要有领先学科、杰出学者和优良学风。所以办大学要不惜人力、财力、物力全力做好三件事: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校风建设。”

山西省教育厅下达了《关于太原工学院改换校名的批复》

 

他认为不能单一学科,要在众多学科交融中培育出高水平的、有自己特色的龙头学科;他大胆地破例为青年学者创造工作生活条件;他从总体上倡导“民主、求实、团结、奋进”的治学精神和优良学风。

暖通专业评估专家视察实验室

 

在此期间,学校有了很大的发展,由原来的6系1部的单一工科院校变成了一所拥有14个系、4个中心、8个研究所的理、工、文、管相结合的综合性工业大学。学校的校舍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大批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青年教师成为教学科研的骨干,合理的学术梯队已基本形成,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新时期的发展

 

1997年,太原工业大学合并山西矿业学院,更名为太原理工大学,同时步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2000年,山西省纺织工业学校并入太原理工大学,后发展成为太原理工大学轻纺工程学院和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2010-2012年,太原理工大学先后组建、成立了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学院、软件学院。2014年9月29日,太原理工大学明向校区全面投入使用仪式在明向校区南门前举行 。

太原理工大学明向校区校门

 

2014年,学校“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同年,学校工程学学科、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

 

截至2017年4月,学校拥有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亚洲先进的土木结构工程实验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个国家甲级建筑设计研究院,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知识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3个山西省重点实验室,21个山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超级计算数据中心,1个微纳系统研究中心,6个山西省院士工作站。

百年对于历史,弹指一挥间,对于人生,却是几代。穿过百年再看汾河西泮的这所学校,历经风雨屹立不倒,如今更向双一流大学进发,其凝聚的是几代师生的坚持和努力,生生不息。

  采编/雷宇

推荐阅读

【老照片】那些年,我们一起来“奋青”——河南理工大学

【老照片】茂名露天矿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