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泥,又称红泥,是制铝工业提取氧化铝时排出的工业固体废物。一般平均每生产1吨氧化铝,附带产生1.0~2.0吨赤泥。据悉,全世界每年产生的赤泥约7000万吨,其中我国每年产生的赤泥为3000万吨左右。其中,有95%的赤泥采用露天堆存的方式处置,占用土地面积达2万亩以上。

    然而,赤泥的大量堆存所带来的问题并非只是占用土地,还有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在堆存过程中,碱度高达26348mg/L的赤泥污水会渗入地下,造成土地碱化;或进入地表水,使水体pH值升高,远远超出国家规定的公共水源碱含量(30-400 mg/L),变成对金属等材料具有腐蚀性的“碱水”。同时,由于pH值的高低常常影响水中化合物的毒性,所以碱性极强的赤泥污水可能还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人们若长期通过水源摄取这些物质,必然会影响身体健康。

    可见,随着氧化铝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赤泥的产生已经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多方面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而赤泥堆场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也严重威胁着氧化铝工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积极寻求赤泥综合利用有效途径的同时,研究解决赤泥堆场的生态环境修复,改善赤泥堆场生态环境,对维护铝工业区域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

 

绿水青山好土地,原位修复解难题

 

俗话说:“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在我国近年大力倡导环保的大环境下,中国铝业郑州研究院本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自2015年开始赤泥堆场生态修复技术的研发,目的在于减少土地资源浪费,解决废弃物、尾矿等堆场的生态修复问题,打造清洁、安全、高效的现代循环经济体系。

    终于,历经了3年多的刻苦攻关后,研发团队终于在赤泥碱性调控、微生物驱动、物理结构改良、养分补充等多个关键技术环节取得突破,完成了赤泥土壤修复、盆栽种植实验及室外扩大作物种植实验,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赤泥生态修复技术。在此期间,研究人员还成功地从华北地区典型拜耳法赤泥中发现并培养出繁殖能力强的可嗜盐碱微生物菌株,这种菌株可有效降低赤泥的pH值,提高其大颗粒团聚体比例,从而使拜耳法赤泥的土壤性状得以有效改善。

变废为宝靠科技,经济环境双效益

 

科技是“变废为宝”的“魔力”。原本对人类生活、对环境危害极大的赤泥中却也含有植物生长必需的Fe、Mg、Mn、Cu、Zn、B等微量元素,因此,在处理过后,赤泥也可以是良好的碱性复合肥料。经过脱碱、脱水后的赤泥可以用来作为填土将凹地抬高,在上面覆盖土层后即可种植农作物。

    经检测,中国铝业郑州研究院赤泥堆场原位生态修复示范田的赤泥土壤中,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均高于我国农业行业标准《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NY/T391-2013土壤肥力旱地Ⅰ级标准。

 

推荐阅读

一鸣惊人!鞍钢集团项目突破钢铁企业世界性难题

蜂窝状硼烯制备成功,铝锅上的炼金术翩然起舞

 

采编/谢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