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我国历史名城江西省赣州市和南昌市的江西理工大学,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和钢铁工业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被誉为“有色冶金人才摇篮”。六十年栉风沐雨沧桑砥砺,一甲子薪火相传春华秋实,几代江西理工人用心血谱写出了一部部的壮丽史诗,倾心声奏响了一曲曲不辍弦歌。

 

创业维艰,不懈开拓(1958-1966年)

 

江西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基地,有世界著名的钨矿铜矿。1958年,为了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冶金工业部和江西省人民人民委员会决定,在江西省赣州市原中南钨矿局和冶建二公司筹建“江西省冶金工业学校”,并将中南钨矿局干部学校与之合并。

 

与此同时,中共赣南区党委、赣南行政公署决定,在江西省冶金工业学校筹建的基础上,建立赣南工业专科学校,由江西省冶金工业学校负责管理,即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1958年9月,随着全国教育大跃进形势的发展,江西省提出“十五年普及高等教育”的目标,要求全省“大干快上”,建立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9月6日,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江西省冶金工业学校升级为工科大学,改名为“江西冶金学院”,赣南工业专科学校迁出另建赣南工学院。同日,江西冶金学院正式开学。

 

1958年创建“江西冶金学院”

新成立的江西冶金学院共有地采系、选化系、冶金系、压加系、机电系等五个系,本科专业设采矿、选矿、有色冶金、炼铁、炼钢、轧钢、矿山机电、冶金机械等八个专业。到1962年为止,在校学生规模达6000人。从此一所新型的社会主义工科大学——江西冶金学院,崛起在祖国的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基地和江西这片红土地上。

 

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制定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全会决定:1961年全国必须集中力量,加强农业战线,贯彻执行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方针。在全国范围内分批分期进行整风运动。

 

同年2月,根据中央“八字方针”,学校学制调整为:原四年制本科59、60级调整为五年制本科。专业调整为:设采矿、选矿、有色冶金、炼铁、炼钢、轧钢、炼焦、耐火、矿山机电、冶金机械等十个本科专业;系部调整为:设采矿系、冶金系工艺系三个系。

1962年3月,江西省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全省高等学校开始进行调整。1958年新建的高等院校不少先后“下马”,江西冶金学院也面临“下马”的境地。为此,学院向冶金工业部请求支持。

 

冶金工业部考虑到全国冶金高等院校的布局,在全国冶金工业占据重要地位的华东地区尚无一所冶金高等院校,江西又是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基地等情况,认为江西冶金学院地处江西,面向华东,服务全国是完全有必要保留和办好的。因此,7月13日冶金工业部发文通知:从1962年8月1日起,将江西冶金学院上收改由冶金工业部直接领导。

早期冶金学院的学子

 

学校改由冶金工业部直接领导后,随着全国国民经济的调整,根据冶金工业部的布局安排,学校又进行了调整。专业调整为:保留采矿、选矿、矿山机电、冶金机械四个本科专业,其他专业进行调整。系部调整为:设采矿系、选矿系、机电系三个系和基础课部。1963年6月又调整设采选系、机电系两个系和基础课部。

 

从1958年创办本科教育至1966年,学院已经为国家培养输送本科毕业生587人。现在他们的大多数都已成为开拓进取、事业有成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勤政廉洁、励精图治的各级领导干部,为我国的钢铁冶金和有色冶金工业,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十年浩劫,步履维艰(1966-1976年)

 

1966年5月底,中共中央《五·一六通知》的发表,拉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学校秩序大乱,学院领导被迫靠边站,党委、行政机构处于半瘫痪状态,学院被迫停课。“六二九”大规模武斗流血事件,致使学生、干部死亡13人,伤残3人,校园横遭破坏,财产惨遭损失。

60年代江西冶金学院校牌

 

1970年前后,林彪在江西的死党以省委革命委员会名义开始撤并、搬迁省内高等院校,大批高等院校校舍被外单位占用,江西高等教育受到大肆摧残。10月,省革委会下达文件,决定撤销冶金工业部所属的江西冶金学院。同时,赣州专区革委会决定将学校校园改办为赣南轴承厂等四个工厂,并派人来院要摘下大门口学院校牌,因遭到教职工强烈抵制,未成

 

1970年10月,学院向冶金工业部做了汇报请示,经冶金工业部调查核实后向周恩来总理做了请示报告。11月,周总理当面询问了江西省革委会负责同志,指出江西冶金学院是冶金工业部在华东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冶金高等院校,不仅不能撤销,而且还要扩大规模,把江西冶金学院办好,才能适应华东地区冶金工业发展的需要

 

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关怀下,经国务院决定,不同意撤销江西冶金学院,学院又一次幸免撤销,校舍、设备和人员才得以保留。

 

1970年12月8日,冶金工业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冶金高等院校教育革命座谈会。会议决定江西冶金学院1971-1975年“四五计划”期间,学院规模扩大到2500人,恢复原有的炼铁、炼钢、轧钢专业,增设有色金属冶金、稀有金属冶金、有色金属压力加工、工业企业电气化自动化专业,包括已有的采矿、选矿、矿山机电、冶金机械专业,共设11个本科专业,从1972年开始恢复招生。1972-1976年,学校11个专业在华东地区七省市共招收5届工农兵学员2271人。

 

改革开放,全面发展(1976-1992年)

 

1976年10月6日,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江西冶金学院从此也走上了新的历程。面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创伤,学院党委毅然拨乱反正,正本清源,领导学院的全面恢复和发展。政治思想和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江西冶金学院参观古田会议址留念

 

1978年6月12日,冶金工业部发文明确规定,北京钢铁学院等三所全国重点院校和江西冶金学院等七所非全国重点院校,实行冶金工业部和有关省、市、自治区双重领导,以冶金工业部为主的领导体制。

 

1978年8月24日,教育部、国家计委联合发出《关于进行高等学校专业调查和调整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国各高等学校提出专业调整方案。学校具体调整方案为:专业调整为采矿工程专业、选矿工程专业、工程测量专业、矿山安全通风专业、有色金属冶金专业、钢铁冶金专业、金属压力加工专业、机械工程专业工业电气化自动化专业、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等。

八十年代初的课堂

 

1983年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有色金属工业从冶金工业部分出,经国务院批准,于4月1日成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江西冶金学院划归其领导和管理。

 

1988年4月2日,国家教委批准学院更名为南方冶金学院,学校致力于实现“立足华东,面向全国,着重矿冶,发展边缘,发挥优势,形成特色,把我院建设成以工为主,理工管文相结合的多学科、多层次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有色金属工业大学,使我院成为具有自己特色的和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有色金属工业的教学和科研中心之一”的目标。

1988年更名为“南方冶金学院”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先后增设了文科的政治理论专科专业、法学学科的经济法专科专业、经济学科的会计于审计专科专业等。这些专科专业的创办,都为以后增设本科专业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1990年还增设了电气技术本科专业。从此,学校不仅调整了工科专业结构,而且结束了单一工科高等院校的局面,增加了新的学科,朝着多学科的方向发展。

1976-1992年,全院广泛开展科研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全院完成418项国家纵向和厂矿横向科研项目,取得鉴定成果181项,部、省级科技成果奖励56项,地、校级科技成果奖励69项。

 

大潮兴起,施展宏图(1992-1998年)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党委、学院遵照中央“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方针,聚精会神地狠抓学院“九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贯彻落实,召开各种会议落实措施,动员各方力量努力实施,加快学院的改革和发展。

 

1995年全院系部进行调整,共设14个系:建设工程系、资源工程系、国土系、材料工程系、化学工程系、机械系、自动化系、经济管理系、理学系、法学系、外语系、军事体育部、计算机中心和成人教育分院,涵盖了工、理、经、法、文、管六大学科。

昔日的南方冶金学院

此时学院已经具备了更名为“大学”的条件,原有的校名影响了学院在全国的招生、就业,不利于对等国际交流合作,影响了学院的发展。为此,1994年以来,学院多次申报更改大学校名。1996年3月6日,学院再次向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呈报《关于申请将校名更改为“南方工业大学”的报告》。7月11日,江西省教委同意南方冶金学院更名为南方工业大学,送由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评审。

 

二次创业,跨越发展(1998-至今)

 

1998年,学院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划归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同年,冶金部所属的南昌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划归南方冶金学院管理,成为南方冶金学院南昌校区。2000年1月,原江西省商业技工学校成建制并入南方冶金学院,成为南方冶金学院的西校区。

 

2004年5月17日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同意南方冶金学院更名为江西理工大学的通知》,至此,学校正式更名为江西理工大学。6月6日-9日,学校隆重举办更名庆典。

2004年更名为江西理工大学

 

2008年3月,江西理工大学被江西省政府确定重点加强建设的高校;2013年成为江西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共建高校;成为国务院批准具有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学校已经成为一所以工学为主,理工结合,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面向全国招生和就业并有权接收华侨及港澳台学生和留学生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学校积极服务于我国有色金属工业、钢铁工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已构建矿业工程、冶金工程、材料工程、机电一体化、信息技术等一批强势学科,形成了钨、铜、稀土、锂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四大特色和优势,经济学、管理学、理学、法学等新兴学科也日渐享誉国内。

在历史前进的步伐里,江西理工大学不断发展,茁壮成长,一代又一代江西理工人始终秉持着“志存高远、责任为先”的校训精神,努力建设着“综合实力江西一流、优势学科国内先进、特色领域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理工大学”。

 

采编/邱丹丹

推荐阅读

【老照片】“一脉相承的钢铁情缘”——武汉科技大学

【老照片】“充满改革精神的学校”——沈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