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纪40年代,谢家荣院士就被称为“中国找矿最多的人”。这位中科院首批院士身上,有着许许多多的荣誉:中国矿床学主要奠基人、中国矿相学鼻祖、中国煤地质学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世界煤岩学先驱之一……诸多成就见证了谢家荣院士为中国地质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

天赋潜力无限,年少锋芒难藏

    1898年9月7日,谢家荣院士出生于上海一个贫寒的职员家庭,1913年初中毕业后辍学在家。此时,恰遇我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章鸿钊、丁文江和翁文灏先生主办的工商部地质研究所到沪招生,他决定应试并作为27名正取生之一被录取。

    入学时,谢家荣院士仅15岁,在班里是年龄最小的一位。令人惊讶的是,虽然年纪小,但他却天资聪颖且才思敏捷,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16年,谢家荣院士所在的班级毕业,共有18人取得了毕业文凭。这些毕业生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学习地质的学生,当时全部都被地质调查所录用,被称为中国地质学学界的“十八罗汉”,为中国地质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谢家荣(右二)与部分十八罗汉合影

    刚毕业不久,谢家荣院士就相继发表了河北滦县、江西丰城和江西进贤三个煤田的地质调查报告,显露出极强的学术研究和实地勘查能力。1917年,谢家荣院士被地质调查所选送到美国留学,在位于西部的斯坦福大学地质系学习,一年后又转入中部的威斯康星大学地质系读研究生。1920年,谢家荣院士从威斯康星大学获得理学硕士学位后,毅然回国到地质调查所工作。这一年,他撰写了《矿床学大意》,系统阐述了矿床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由此开创了中国矿床学研究领域,从地质理论上总结了中国矿床的分布和成因分类,对我国地质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谢家荣院士在地质调查所宿舍看书

    1922年2月3日,中国地质学会在北京成立,年仅24岁的谢家荣院士是26位创始人之一,并连续当选第一届和第二届秘书长,主持中国地质学会日常工作。1934年和1946年,他还当选第11届和第23届中国地质学会会长。“年少有为”这个词用来形容谢家荣院士可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

涉猎面之广阔,助力地质发展

    谢家荣院士献身地质事业50年,涉足区域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地层古生物学、矿物学、岩石学、矿相学、矿床学、煤岩学、煤田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经济地质学、地球化学、陨石学、地文学等,其涉猎面之广,在我国地质界独一无二,并且在许多方面都居于开创者的地位。

    谢家荣院士是中国煤地质学的先驱和开拓者之一。1923年3月,由他所著的中国第一部煤地质学专著《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同年8月他在《科学》上发表《中国陨石之研究》,开中国现代陨石学研究的先河。

    从1923年到1925年的三年中,谢家荣院士每年都赴湖北调查地质,发表了多篇调查报告,他所命名的大冶石灰岩沿用至今。1925年叶良辅先生与谢家荣院士合著的《扬子江流域巫山以下之地质构造及地文史》对长江三峡的成因和鄂西地文期有独创的见解,是我国地貌学和地文学的名著和奠基作之一。

谢家荣院士调查长江中下游铁矿

    1928-1930年间年谢家荣院士以研究员身份到德国进行中国煤的显微镜研究(煤岩学)和中国某些铜矿的显微镜研究(矿相学)。当时煤岩学还只有不到10年的历史,所有人的研究都是在常光下进行的。谢家荣院士却将偏光显微镜引入煤岩学研究,先后发表了《四川石炭之显微镜研究》《煤岩学之研究新方法》和《北票煤之煤岩学初步研究》等。回国后,他担任了新建的地质调查所沁园燃料研究室主任,继续做煤岩学的研究,相继发表了《国产煤之显微镜研究》、《华煤中之植物组织及其在地质上之意义》、《浙江龙泉县产“丝炭”之研究》等一系列论文。这些工作奠定了他作为中国煤岩学先驱和奠基人,和世界煤岩学先驱之一的地位。

    与此同时,谢家荣院士也是中国最早提出陆相生油的学者之一,更是注意到在华北和东北平原下找油的第一位地质学家。中国石油地质领域最重大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就就是松辽盆地大庆油田的发现,而松辽盆地就是谢家荣院士命名的,石油地质中的“左潜山油藏”一词也是由他首先提出的。

学部委员在我国西部地区考察含油地质 谢家荣院士(中)

    60年代以后,谢家荣院士的工作重点转到成矿理论方面,着手总结中国的矿产地质问题。他对中国煤岩学、矿相学、石油地质学、矿床学、经济地质学、区域地质学、地震学和陨石学等进行过开拓性研究,在燃料及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成矿规律及找矿方法上论述颇丰。

坚守三尺讲台,育就桃李芬芳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谢家荣院士深知,只有培养更多的人才才能为祖国的长远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为此,他始终重视教育,在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数十年。

    谢家荣院士曾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大学地质系任教授和北京大学的研究教授,并担任过前三所大学地质系的系主任,培养了众多人才,黄汲清、李春昱、程裕琪等诸多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都是他的学生,建国初期全国近半数省份地质局的总工程师是由他培养的学生担任的。

谢家荣院士欢送北京大学地质系1937班毕业

    新中国建国前夕,谢家荣院士说:“中国地质事业虽已有卅多年的历史,但今日地质学家恐怕还不到三百人。以一支三百人的渺小队伍,要在千余万平方公里广袤国土上展开资源探寻工作,这力量实在太微弱了。”他说:“我们地质工作者目前负有双重责任,不但要尽自己全力为探寻祖国富源而工作,而且还要把自己的本领教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能做这种工作。”

    因此谢家荣院士于1950年创办了“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担任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校内设矿床、勘探、物探和石油地质四个专业,聘请南京各地质专家来授课,而谢家荣院士自己也亲自教授“矿床学”。到1952年,该校共培养学生116名,都成为了地质界骨干。曾有数据统计,上世纪50年代全国各省(区)地质局的总工程师,有一半是出自谢家荣院士的门下。

    谢家荣院士一生勤勤恳恳,在华夏大地上,开拓地质科学的众多领域,奋斗在地质调查、地质教育和找矿勘探的岗位上,留下的各种论著400多篇(本),是中国地质科学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