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落在北方名城哈尔滨市的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东轻)是新中国第一个铝镁合金加工企业。六十多年来,东轻公司创造了中国铝加工历史上无数个第一,为“神舟”系列飞船和“嫦娥一号”等重点工程提供了大量轻合金材料,为我国航空航天、国防军工事业的起步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盛誉为“祖国的银色支柱”、“中国铝镁加工业的摇篮”。

筚路蓝缕立根基

    新中国成立伊始,特别需要强大的国防工业保驾护航,而国防工业生产铝镁产品的企业在当时的中国还是空白。1952年2月4日,时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的陈云撰写了《审查一个工厂初步设计议定书的报告》,并经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笔阅定。根据该报告,被列入国家“一五”时期156项重点工程的新中国第一个铝镁合金加工企业开始在哈尔滨筹建。同年5月20日,在侵华日军731细菌工厂的废墟上,被命名为“一零一厂”的新中国第一个铝加工厂开始蓄势待飞。

    1954年,基础建设工程正式破土动工。经过两年半的奋战,包括熔铸、轧板、挤压三大生产车间及动力车间等配套工程在内的一期工程全面完成,形成了2.6万吨的生产能力,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综合性铝加工厂。1956年11月5日,101厂举行了隆重的开工生产庆典。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欧阳钦出席仪式并为工厂开工生产剪彩。在近4000名东轻人的欢呼声中,新中国第一张铝板诞生了,中国不能生产铝合金材料从此成为了历史。

新中国第一张铝板诞生

    1958年6月,二期工程——模锻车间基建正式破土动工,随后增建了铝箔车间、工艺管车间、铝镁粉车间和镁合金熔铸车间。1965年二期工程全面投产,新增生产能力1万吨,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品种、多规格、“一家供全国、全国靠一家”的铝镁合金材料保障基地,彻底结束了新中国没有铝镁加工业的历史,也为中国轻合金加工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2年,周恩来等领导人视察东轻

栉风沐雨成重器

    东轻始终以满足国家需要为己任,勇于担当,合金报国。国产第一架飞机、第一艘运载火箭、第一枚导弹、原子弹、氢弹、第一艘核潜艇、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艘远洋货轮、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等新中国无数个第一都凝结着东轻的巨大贡献。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铝镁合金材料需求的日益加大,东轻以满足国家需要为己任,派出千余名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支援建设了西南铝加工厂、西北铝加工厂、华北铝加工厂等一系列铝加工企业,长期承担着“出铝材、出人才、出经验”的历史重任,书写着中国铝加工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光辉篇章。

支援建设西北铝加工厂

    从1983年开始,东轻实施了以板带系统为主体的技术改造,生产能力增加到8.6万吨,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原子能等国民经济各领域。在高新材料和国防军工领域,东轻始终承担着大多数国防军工等重点轻合金材料的生产和军用铝材的研发任务,成为名副其实的军用铝材生产加工基地。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骄子”,1987—1989年,东轻创造了连续三年实现利税突破1亿元的记录。

    1992年以来我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神舟系列飞船、嫦娥系列探月卫星、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航天事业的每一次壮举都刻下了东轻的名字。1999年9月,“两弹一星”科技功勋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轻合金光谱分析专家许炳秋代表东轻老一代科技工作者,接受了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转型跨越谋发展

    1998年,东轻由工厂制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2000年,根据国家战略部署和行业调整设计,东轻从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划归哈尔滨市管理。2007年9月,中国铝业公司与哈尔滨市政府重组东轻,东轻由此成为中国铝业公司在全国布局的五大铝加工基地之一。从此,东轻开启了跨越式发展的新征程。

    近年来,投资40多亿元的南、北两条大改造项目陆续投产,新的产能不断得到释放,满足了国防军工、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兵器造船等国民经济各领域对超宽、超厚、超大铝合金板材、带材的需求。东轻的发展得到了世人的瞩目和国家、省市及行业的肯定。

    2016年,东轻公司顺利通过美国船级社(ABS)评审,获得了ABS批准并颁发的工厂认证书,标志着东轻的产品工业技术水平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准,具备了对ABS标准下的相关船用产品的生产和供应资质,为“中国智造”进军国际船舶领域提供了全新的机遇。

    自1958年始,曾经“一家供全国、全国靠一家”的东轻公司以筚路蓝缕的决心、披荆斩棘的气魄,在几乎一片空白的祖国国防科技事业上描绘出了壮丽的篇章。如今,伴着共和国的成长,东轻还在不断攀登着铝加工事业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