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的矿山

 

 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2月21日,新华社播发了一条令国人为之振奋的电讯稿,题目是:《皋兰县白银厂发现大型铜矿》,称:“甘肃省皋兰县白银厂发现大型铜矿,……这里将成为我国未来的铜都。

 

白银厂揭开了神秘的面纱,特大型铜矿的开发建设进入了世人的视野,各路建设大军日夜兼程,齐聚白银。1956年的最后一天,万吨级大爆破揭开了露天矿全面建设的序幕。

 

两年零九个月后,国庆十周年之际,露天矿建成投产,出矿了。1960年的3月和6月,选矿厂、冶炼厂先后建成投产。度过艰难的几年后,1966年电解铜产量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年共生产电解铜33125吨,实现利润12913万元。

 

进入七十年代,白银公司步入了生产发展的辉煌时期。1970年,电铜产量3.4万吨,超过了3万吨的设计能力;1971年,一举突破4万吨,实现了“甩三跨四”。此后连续十年,每年的电铜产量都稳定在4万吨以上,并创造了年产4.86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这十年中,白银公司共生产电铜44.21万吨,实现利税178736万元。铜的产量、产值和利润,连续位居全国有色金属同行业之首。

 

伴随着露天矿的快速发展,白银公司这个“共和国的长子”,一个特大型联合企业,因铜起家,以铜发展,以铜闻名天下;白银市也因矿建城,以矿兴城,逐渐发展成为中国西部戈壁荒滩上的一座新兴工业化城市。

 

我的一家注定与露天矿有缘。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妻子被职工医院派往到露天矿卫生所工作,这一去就是两年多。这期间,每天早上,她坐7:30开往露天矿的通勤火车,晚上再从矿山坐5:30的通勤火车回来。儿子出生后,我每天早上抱着儿子,送她们母子俩到公司车站,儿子上矿山托儿所,晚上下班时,我再到公司车站把母子俩接回来,日复一日,风雨无阻。要是碰上公司机关到矿山参加劳动,我们一家三口上山“团聚”,要在山上呆一天。

那时公司机关搞革命化,定期组织干部参加劳动,每周有一天到露天矿采场修路。机关一百来号人,跟矿山职工一样,坐通勤火车来回,中午在矿山职工食堂就餐,不少人自己带午饭。修路的劳动强度并不大,只是用铁锹和路旁的碎石子,把采场道路坑坑洼洼的地方填平,但置身繁忙的矿山生产第一线,情不自禁地被矿山工人扎根采场、默默奉献的精神所感染。

 

采场内,露天采矿生产“三大件”——潜孔钻机、斗容积达3立方米的大电铲、载重量达27吨玛斯和贝拉斯汽车,各司其职,轰鸣声此起彼伏;洒水车不停地奔跑,在采掘作业面和采场道路上喷雾洒水降尘。几乎是每天下午,有定时的采掘作业面爆破,每到此时,采场内的所有设备和人员,都要撤离到避炮设施处,喧闹的采场顿时一片寂静,炮声响过,又是一派生机。

采场外,20多公里的矿山自备铁路在群山中穿行,连接着选矿厂厂区和露天矿采场,一列列由蒸汽机车牵引的矿工通勤客车和运载矿石的自卸列车呼啸而来,奏响着铜城矿山雄浑的交响曲。  

              

露天矿的生产节节攀升,选矿厂、冶炼厂,进入了生产发展的黄金时期。是露天矿造就了“铜城白银”,白银公司也因为铜的兴盛,进入了辉煌的发展新时期。

 

1984年9月28日。在纪念白银公司建厂三十周年的大喜日子里,甘肃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地质矿产部,在白银市中心金鱼公园内建设了一座白银市的标志性景观——地质工作者纪念碑。高大的石碑上部,两位身着工装的年轻地质工作者肩并着肩,昂首挺胸,他们一只手共同托起一块铜矿石,另一只手一个握着管子钳, 一个拿着地质锤,目光炯炯,仿佛站在地球之巅,正欲敲开宝藏之门。粗犷豪放的造型,显示了铜城开拓建设者的伟大襟怀和奉献精神。石碑的下部,正面隶书撰写“献给铜城的开拓者”八个大字,落款“甘肃省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 一九八四年十月”。背面是碑文,全文如下:“白银铜矿的勘探,体现了地质工作者艰苦创业的开拓精神,凝聚着地质部六四一地质队全体职工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一九五一年宋叔和工程师率地质人员在白银地区开展了地质矿产普查。一九五二年,地质部组建了六四一地质队,历经五年,完成了白银矿区的地质勘探任务,为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的矿产建设提供了地质资料。一九八零年,地质部授予该队‘功勋单位’的光荣称号。在勘探过程中,当地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给予了热情指导和有力支援,为勘探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出了贡献。铜城开拓者的实践证明:找矿立功光荣!献身地质事业光荣!艰苦奋斗光荣!

 

也就在此前三个月的6月4日,为白银公司的发展作出决定性贡献的露天矿一采场已经正式宣告闭坑,服务年限长达二十五年半。四年后的1988年4月25日,露天矿二采场也正式宣告闭坑,其服务年限为二十年。至此,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史上写下光辉一页的白银公司露天矿全部闭坑。在其前后近三十年的生产期间内,采剥矿岩总量达11121万立方米。这近12000立方米是个什么概念?如果把它堆成截面积为一平方米的堤墙,可绕地球三圈!而在当时,全国每生产四吨铜其中就有一吨是白银公司生产的,白银公司的铜冶炼尾气制硫酸的产量则占了全国同类产品产量的70%!

               

转战厂坝再创业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白银公司第一次创业时在露天矿工作的一批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奉命奔赴陇南大山深处开发建设厂坝铅锌矿,开展新的创业。

 

厂坝铅锌矿区是我国铅锌矿超大型矿田西成铅锌矿田上的一个特大型矿床,全称厂坝—李家沟铅锌矿床。矿田范围东起徽县洛坝,西至西和县洛峪,东西长85公里,南北宽15公里,面积1275平方公里,累计探明铅锌金属储量超过1300万吨,而且还有较大的找矿潜力,预测远景储量可达2500万吨,是我国铅锌矿超大型矿田之一。

 

该矿田早在明、清年代即作为银矿开采,有“日产万担砂、夜炼千两银”之说,当年在勘探过程中老硐处处可见。对其进行较系统的地质调查,始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从1958年开始,先后由中国科学院天水地质队、甘肃地质局西秦岭地质队、天水专署地质局第三地质队等到此调查铁、锰、铅、锌等矿产。从1964年开始,主要是有色金属地质部门在这一地区进行系统的地质勘查工作。1966年,西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集中力量对矿田北部厂坝铅锌矿床进行深部勘探,于1969年提交了勘探报告,探获铅锌金属储量380万吨,为进一步扩大西成矿田找矿勘探奠定了基础。1977年9月,甘肃冶金地质勘探公司根据冶金工业部指示,编制了《甘肃省西成地区铅锌矿田找矿评价规划》,展开了大规模的地质勘查工作。与此同时,白银公司为解决铜资源枯竭后的接替资源问题,按照甘肃省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也开始进行厂坝铅锌矿开发的前期工作。

1979年4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厂坝的报告正式呈送国务院。《报告》提出利用白银公司现有的人力、物力和露天矿即将闭坑、出矿量锐减后富余的人员、设备,开发厂坝铅锌矿。很快,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亲自作了批示,肯定了甘肃省人民政府的建议。同年6月26日,国家计委通知,厂坝铅锌矿列为国家基本建设大中型规划设计项目。7月16日,冶金部下达《关于厂坝铅锌矿基本建设前期工作的通知》。1980年1月31日,冶金部邀请国家计委、建委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审查了小规模开发厂坝铅锌矿的可行性研究报告。1981年,省政府发出《关于小规模开发厂坝铅锌矿的批复》,同意前期工程按日采选矿石600吨能力进行初步设计和建设。同年5月5日,时任甘肃省省长李登赢带领省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到白银公司现场办公,重点研究解决厂坝的建设资金问题,同意白银公司提出的将公司库存的黄铁矿提价外销,变价收入作为省上的投资用于厂坝建设。5月23日,省政府成立了由主管副省长任组长的“甘肃省人民政府厂坝铅锌矿建设领导小组”,并于6月13日在天水市召开了第一次领导小组会议。8月8日,经省冶金局批准,“白银公司厂坝铅锌矿建设指挥部”成立。由此,厂坝铅锌矿建设的前期工作全面铺开。

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任务书的过程中,曾围绕矿山开采方法引发了一场争论。绝大多数人坚持采用露天开采,有小部分人认为应采用井下开采。一般来说,采用哪种开采方法,从技术层面来说,要根据矿床储量、矿体埋藏深浅和赋存状况,来决定是采用露天开采、还是井下开采,或者露天、井下综合开采。但是,对于厂坝铅锌矿,除了要考虑上述因素外,还涉及到当初决定开发时的指导思想及资金筹措渠道。省政府呈送国务院的报告、总理的批示、冶金部的批复,都强调的一点是:发挥白银公司的优势,充分利用白银公司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白银公司的优势是什么?几十年露天矿山的建设和开采、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实力雄厚、有丰富实践经验从事露天开采的职工队伍。人力和物力在哪里?露天铜矿一采场即将闭坑,露天开采不可或缺的“三大件”—— 大直径潜孔钻机、大容积电铲和大吨位汽车大量闲置,“四支队伍”—— 领导干部队伍、管理干部队伍、技术人员队伍和工人队伍大量富余。财力呢?公司多年来大量库存的黄铁矿可供外销,是筹措矿山开发资金最主要的渠道。最终,此项收入用于矿山建设的资金达到3000多万元。很显然,在国家不给投资的情况下,采用露天开采最为优越。这在当时的内外部条件下,无疑这是最好的选择。 

 

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决定厂坝铅锌矿一期和二期露天开采,其深部和未来的李家沟铅锌矿采用井下开采。1983年4月,矿山正式开工建设,1989年4月开始出矿,投入了试生产。

 

厂坝铅锌矿二期工程经国家计委批准,日采选规模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扩大到3500吨,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投入巨资进行开发,并于1991年底进行了矿山大爆破,揭开了二期建设的序幕。

 

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厂坝铅锌矿揭开神秘的面纱走出大山深处以来,短短十几年间,为白银公司解决矿产资源接替问题,促进生产经营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无比辉煌和骄人业绩。

 

(文章来源于“陇原春秋”的博客,特此致以诚挚的感谢!)

采编/雷宇

推荐阅读   

【老照片】茂名露天矿的前世今生

【老照片】安钢的历历往事

【老照片】岁月如歌(上)--从电池厂子弟学校到昆明工学院

【老照片】岁月如歌(下)——向天再借三十年,试看桑田貌更艳